每夫吐槽(103)

老婆大人说:“放那么多天假,咱们出去玩吧。”
老婆大人说:“哈尔滨人太多了,咱们去长春吧。”
闺女大人说:“对啊对啊,咱们去看冰溜子吧!”
我说:“我留在家里铲屎吧!”
老丈人说:“你们走吧,我来铲。”
我心说:“我谢谢您呐。”

年前,腊八的时候开了一次电视,给老丈人准备春晚。未雨绸缪还是对的,盒子上之前的APP果然又双叒叕被封了。连夜搜刮了一批,穷举法找到两三个能用的。
第二天回老妈那,自然提起这件事,老爸老妈都说还能用。心里还挺奇怪,自然归咎于网络供应商选择性封资源上。
除夕白天回家,见老爸没开电视,问了才说:“上次你走了第三天就没信号了。”
我说:“你怎么不告诉我啊?”
老爸说:“我不是琢磨现在抓的严,怕你不好整嘛。反正里屋的电视(用宽带送的盒子)也一样看,里屋还暖和。”
我说:“抓个屁啊,当年你弄个有线电视拿同轴线把家里接的跟监控室似的,又弄什么信号放大器的时候也没人管啊。找软件费点事,装软件又不费事。”
果然江湖越老,胆子越小。
初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给老头儿装APP。

因为老丈人提出今年除夕不在我家待着,吃完晚饭就回自己家,所以今年我的安排格外地紧。白天回我爸妈那里,勉强吃个午饭(其实3点多才吃),然后急匆匆赶回自己家,吃过年夜饭之后亲自上阵包饺子。
老婆大人不知被什么邪门视频影响,非要包白底绿边的白菜型饺子。这就意味着饺子皮不能买现成的,而是得自己擀。
因为业务不熟练,从20:30到23:30,一时不停地和面、擀皮。
23:58才堪堪把饺子煮好,腰差点累断。

初二上午去看电影。她们娘俩选的《魔童闹海》。
我知道这片子质量会非常好,但我就是不喜欢。自己选了《唐探1900》,一般。

初三出发去长春。到达之后是下午13点多,两个短视频爱好者按照事先的攻略打车去找网红店吃午饭。因为过年,网红店A没有开,网红店B也没有开。
俩人冻怕了,也不知道再找一家会不会开门。最后还是回到了住处附近的大型Shopping Mall 【这有山】,找了家不排队的“江湖小牛”治饿病——这玩意儿哪不能吃!
下午去了“别掰冰溜子”视频源起的【世界雕塑公园】。公园很大,可玩性不高。网红冰溜子是个另外收费的园中园。她们娘俩进去了,我没进。15分钟出来,我的阅读器早已冻关机了。
然后是【南湖公园】,有冰雕雪雕,有拖拉机拉人转圈、冰上章鱼、电狗拉爬犁和冰上滑梯等付费项目。这些东东其实我们伊尔廷市也有,差别只是人工雪和天然冰而已。给臭宝租了个救生圈玩冰滑梯,半小时后力竭走人。
接下来是【桂林路】网红小吃街。失望透了。没有特色食品且贵。唯一比较新奇的食物是由辣条串成的糖葫芦。

初四上午的第一目标是网红早市。没开门。第二目标是网红小商品批发市场。没开门。10点左右,奔赴网红火锅店【元盛居】,排队2小时10分钟,非常非常普通。木炭铜锅子涮肉,没别的了。不值两小时。
下午的目标是此行的重头戏——【冰雪新天地】。坐车50分钟才能到达。地方很大。可玩性很低。1314米的空中漂流不额外收费,需要排队两个半小时以上。另付298块可以插队。520米的超级滑梯,也得排接近2小时,还不让体重90kg以上的坐。其余就是老朋友拖拉机、章鱼和电狗拉雪橇,需要额外付费,而且比第一天的南湖还要贵。
一个也没排。
园中还有很多冰雕,也许到晚上亮灯会很好看吧。我们也没等到晚上,随便转了一圈,就返回市内了。好在返程的大巴比去时快很多,差不多只要半小时。

长春最不爽的地方是一种当地特产:红旗的一款电动车,网约车有70%概率会约到。这车特别逼仄,每次坐进去就是受刑。你见过发酵了三天的面盆吗?活该你卖不到外地去啊。

初五早上6:20的火车去沈阳。下车以后又是直奔沈阳的网红【小河沿早市】。啥啥都排队。臭宝排了个心心念念的鸡肉夹饼,排了15分钟队,吃两口扔了,说还不如家门口美团点回来的好吃。
接下来是【中街】。20多年没来,几乎不认识了。
【大悦城】C座是此行唯一一个大人孩子都满意的所在。这里楼上差不多三层都是卖二次元周边的。跟闺女约好一个集合地点,我就坐着休息了。甚好。
晚上在【西塔】吃了一家网红烤肉。又排了两小时。也一般。也不值那么多时间。

下次再也不跟这俩短视频爱好者一起出门了。
我特别不喜欢走路吃东西。
我说有用吗?

P.S:都已经2502年了,再用“瘟都”这种带着错误的个体记忆的名字指代这座城市,有没事找事的嫌疑,所以从本篇开始,起个新名字:伊尔廷市。
伊尔廷市=自2012年就被按下暂停的城市。

已有20条评论

  1. 「【南湖公园】」哎,如雷贯耳的名字,大学宿舍长春同学每晚都要念叨一遍,说那里有让人魂牵梦绕的“南湖姐姐”。可惜的是这哥们没毕业就走了。
    「【中街】」是中街 冰棍的那条街吗,南方也有这牌子。
    「晚上在【西塔】吃了一家网红烤肉」也是我们这的网红店。天下大同了。
    感觉冬天辽宁人去吉林不如下江南有意思。还是把东北让给南方土豆吧。

    1. 去南湖的晚上公园里全是人,分不清哪里有聚集的姐姐。
      中街大果确实是沈阳的品牌。中街是以前后金皇城外城的东西向中轴线,旁边就是内城(沈阳故宫)。沈阳有个教条的规定:东西向为路,南北向为街,所以中街在地图上显示的是“中街路”。
      西塔附近的烤肉20多年前我还在沈阳上大学的时候就很有名了,因为西塔是沈阳的朝鲜族人聚居区,街边一水的韩式烤肉、打糕和泡菜。但是就像你说的,真心觉得味道都差不多。至于说哪个品牌更好吃就更谈不上了。
      辽宁和辽宁还是有区别的。我们这边不够冷,冬天雪也不多,所以对于冰雪世界同样是很向往的。出发的那天是我们这今年最冷的一天,最低气温-7℃;到长春下火车下午一点多,是全天气温最高的时候,-21℃,根本不是同一个坐标系。再说南方的票也抢不到啊。

      1. 「出发的那天是我们这今年最冷的一天,最低气温-7℃」
        啥?我这上周-7℃。

        1. 我们这里市内的历史最低温度也只有-16.3摄氏度,只持续了不到一个小时,而那天沈阳的最低温度是-36摄氏度。正常年份最冷的两三天-12摄氏度就到头了。今天白天室外8度,办公室暖气加中央空调,28度,都馊了。

  2. 明年直接在 YouTube 上看春晚,还是 4K 的😂

    1. 这个不是好方案,对于老人来说,操作越简单越好。至于我们自己家根本就不看。

  3. 电视 app 现在越来越难找到长期能用的了

    1. 是的。所以打算试一下DTMB,反正老人也只是习惯了看电视台。

  4. 哈哈,看样子都是家里的婆娘爱折腾啊,我家那个也是,包饺子总喜欢搞好几种馅儿,没把人折腾死,要我说两种就足够了

    1. 我家那口子喜欢吃贝类馅饺子,我闺女喜欢虾仁馅。贝类包饺子有个特点就是第二顿特别难吃。所以其实包40+20个就够了,真没必要整半宿。

  5. 看电影我一般都不去了。不管赔大人还是小孩,都有看一半就不看了,我感觉浪费。
    话说你能做那个滑梯吗?
    女性喜欢看短视频更多点我感觉。
    电视确实不如直接用电脑看视频方便,看啥都行。

    1. 所以看电影要自己去,挑自己喜欢的看啊。
      那个滑梯我当然坐不了啊。人家挺人性的,摆了个物理称,在100kg的地方标了红线,意思是给你留了毛重的空间了,差不多就行。但是我净重都不止这个数。
      家里老婆孩子老人都刷视频,年轻一点的男的可能还是打游戏的多一些。

  6. 你上来第一句来了个哈尔滨,我瞬间把你当成itlu灰狼了。
    电视盒这玩意被广电掐得死死的,我是懒得折腾用这玩意看视频。(最近在考虑拿这玩意当游戏机使唤,我有小米盒子1,配置比树莓派一代还高)。
    今年被家里人拽到一个我完全不认识的人家里过年,春晚在一个电脑屏幕一体机上看的,CCTV官网倒是白给看,电视盒,开机先死机半个小时,然后自动安装了一个bilibili春晚特供版,强制播放春晚,也是真够中国特色互联网。
    我这的老头却是江湖越老胆子越肥,管你有什么事情抡起拐棍行驶中的车都敢砸。

    初一晚上自己回了加,初二我都自己一个人在家躺着。被折腾一次能少活好几年。
    我妈是骚得很浪得很,四处乱跑不回家。过河要抄近路不走大桥(实际上走到同一个交叉点,绕远了,她脑子里还是20多年前能走的路线,早没了),下堤坝扶都不扶一下就往下冲,啪叽就从上面坐到下面去了。

    虽然我一直想总结出一句话评价这些短视频用户,看完你的文章突然就想出来了一句:
    「被短视频糟蹋过的老娘们真难伺候」

    1. 我以前用盒子玩过一阵PS模拟器,现在的电视屏幕玩上世纪的游戏有点太大了,速度完全不是问题。近年来的春晚连家里的老头都不怎么爱看了,只不过他们以为我们习惯了看春晚,我们以为他们习惯了看春晚,互相迁就罢了。不过年夜饭到午夜之间的时间,不让放鞭的话也挺尴尬的,总不能像平日一样一人捧着一个手机吧。现在家庭的规模也小,一拨包饺子另一拨打麻将的场景也无法重现了。
      机顶盒APP不让用其实完全不耽误我妈追剧,只耽误我爸看比赛。给他调好了他能少抽几根烟。
      母上大人没摔坏吧,要是有雪还好,纯冰面很危险啊。
      反正我再也不会跟我老婆一起出去“自助游”了,要么看家,要么跟团。

      1. 实际证明原生设备和没放大算法支持的模拟器,在大屏幕上看着是真痛苦。虽然这一点我一直也没搞清楚问题出在哪,因为现代模拟器已经在把库都移动到SDL2,不再依赖平台了,但是模拟器在PC(Windows和Linux)上的显示效果还是要远好过盒子和安卓机。可能还是电视的问题?
        我觉得上一代人就有一种典型,完全没有自己找娱乐的能力,不看书,不会自己找节目,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乐子,然后就只会被灌输,活得像井底的蛤蟆。反正我家里人都是这样子,你给他本书他能找一万个理由不看,你给他个玩具他能找一万个理由不玩,只会看短视频,然后憋得特痛苦。岁数大的是这样,岁数小的也是这样,自己憋得无聊还特喜欢束缚别人,就觉得啥都不干憋得要死才是正常的。
        放心,前年我也没觉得我家里去年能疯成这样,去年我也没觉得我家里今年能疯成这样,明年过年还有明年过年要受的罪。

        1. 对自己亲人推荐的东西不屑一顾,对陌生人的推荐或者所谓的流行趋势趋之若鹜,这种人太多了。不思考且放不下面子。

  7. App毕竟都是不正规的,很容易被封,而且码率经常很低,一旦多人跳舞就会整个画面全是马赛克。自己去收集iptv的源也不靠谱,重要的时候总是卡。去年看一个博友那边分享DTMB的细节后,查了一下,今年过年看春晚我这里也直接上了DTMB,地面波一方面合法正规,一方面这里能收小几十个台,还有好几个是高清频道,延迟最多只有两三秒(春晚倒计时算出来的),码率也不低。看完春晚又把临时的天线收了回来,继续吃灰。

  8. “我谢谢您呐。”,哈哈

  9. 大过年的,我20:30都喝高上床睡了。。想想你还在擀面包饺子折腾到大半夜,话说这算过年? 早知道,我就替你多喝二两。

    1. 大过年的不得守岁啊。我自从结婚以后,年三十就一直在自己家过。最多4瓶啤酒,再也体会不到晕乎乎过年的感觉了。

  10. 你见过发酵了三天的面盆吗?这句到底是说它脏还是说它臭,还是又脏又酸臭?

    1. 想说溢出的一滩,怎么都塞不回去。

  11. K

    “老婆大人说:“放那么多天假,咱们出去玩吧。”
    老婆大人说:“哈尔滨人太多了,咱们去长春吧。”
    闺女大人说:“对啊对啊,咱们去看冰溜子吧!”
    我说:“我留在家里铲屎吧!”
    老丈人说:“你们走吧,我来铲。”
    我心说:“我谢谢您呐。””

    老宅男的共鸣。。。

    1. 毫无意义的三天,走得我到现在腰还疼。

  12. 您是真喜欢网红店啊

    1. 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

  13. 果然江湖越老,胆子越小。哈哈~精辟,确实如此

    1. 为了打卡而打卡。

  14. 盒子上破解版 APP 不好使了,无奈开了大会员。想想一年就一次用破解版的情况,决定关自动续费。

    整个春节都在走亲戚,直到前天才结束,这亲戚走得可真够累人的,不过也挺热闹的,哈哈。

    1. 有亲戚走还不赖。我家我爸这边只剩他自己了,我妈这边三个舅舅也都已经行动不便了,特意嘱咐别去。

      1. 其实,距离并不远,我们都是同一个村子的人,除了婚丧嫁娶等重要的日子,大家还是会有些联系的。而且我们都是大家子人,亲戚之间的关系虽然常常在日常生活中交织,却也并不特别疏远。

        但远一点的地方,就不太方便走亲戚了。今年我只去了隔壁镇姑姑家走亲戚。其实,我感觉到我这一代的亲戚间已经很少走动了,到了下一代,恐怕这种联系会更加稀薄,甚至彻底消失。

        1. 环境还是不一样。我从小生活在城市,同一个爷爷/姥爷的亲戚也只是过年过节和老人生日才聚再一起。再远一层的5年见一次都算熟悉的,清明节在茔地里遇上了点个头,互相都叫不出名字。老人去世之后近枝的也开始找各种理由缺席,这都是没办法的事。

          1. 时间如白驹过隙,很多事真的是无法避免的。再加上时代的变迁,不再是那个大家庭吃大锅饭、互相照应的时代了。

            现在每个人都忙着自己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疏远,亲戚也变得越来越陌生。就像你说的,老人去世后,很多人开始找各种理由缺席,这确实是一个时代的变化,也是一种无奈。过去那些紧密的联系,渐渐被生活的琐事、时间的流逝所稀释了

  15. 白菜饺子样的视频我也看到过,哈哈,这也能自己活面?除夕八点后都是娱乐去了,你们倒好,包饺子,真充实。

你好,新朋友。留言前请先填写昵称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