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读书53本,比去年多17本,页数多了5600多页。量是不少的,主要得益于周末要带着闺女四处补课。而且其中有四本“看图写话”,画册的页数,也能算数的么?
其中实体书读了22本,完成了去年设定的20本的低级目标,离高级目标34本则还是差了好远。
本年度读的最多的仍旧是小说,其次是散文和杂文。读了一本诗集,感觉很糟糕,犹豫以后还要不要碰这个类别。
读的最多的是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占了62%,其次是中国现代的名家,5本。
今年读过最好的作品是清代大才子袁枚的《子不语》。其实这部书读了很长时间,都跨了不止一年————前年开始读,去年换了项目就一直扔在旧工位上,今年回归才给续完。只重志怪,不像蒲松龄那样还要去刻画人物性格。
其次是三部名家小说:老舍先生的《开市大吉》、《离婚》和莫言的《蛙》,都是挺有滋味的作品。再往下是很流行的《万历十五年》,无需赘言。
《独裁者手册》、《苏东坡传》、《秧歌》、《国家的常识》、《开端》这些都是声名显赫的好作品,最终也没让我失望。
《铁浆》是名气较小但是读起来铿锵有力的作品,是意外惊喜。
《一只绣花鞋》、《平凡的世界》是两部失望作品,共同的缺点是拖泥带水。
今年读过最差的作品是给臭宝买的《中华传统规矩》,生搬硬套。下次看到这种不敢用真名编书的宵小一定要提高警惕。
今年读的最长的作品是臭宝学校指定的课外读物《平凡的世界》。这书与我三观相悖,浪费时间。
今年读的最短的作品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欣赏不来。除了离刷成六大作家的成就又进了一步之外,一点儿收获也没有。
今年读的耗时最长的作品是《国家的常识》。第一次接触这样的书籍,读一点要想一想,还要去查一些资料,有趣的体验。
今年读了两本有意思的书。
一是特殊年代的《论尊儒反法》,充斥着疯狂而有趣的逻辑;另一本是神标题系列的《农民进城防骗手册》,是本被标题耽误的有意义的工具书。
不能多讲的书读了两本。
《为人民服务》简直是随时都会发生的小故事,被禁只能说有些敏感了。
《雪白血红》则正好相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无关部门都不会愿意看到它的流传。当然,作者的手法过于夸张,必须把水分挤一挤才能接着读。
明年20本实体书这个体量对我来说刚刚好,明年继续。六大还剩沈曹二位,先刷曹吧,起码从中学课文来看曹会更易读一丢丢。
臭宝的指定书目还堆得很高,给自己定一个4年内干掉它们的小目标。
下面是书目和个人简评:
作家的眼光是毒辣的,中国人始终是那副丑德行。像《开市大吉》里的医疗骗子;《抱孙》里的医闹,以及《铁牛与病鸭》、《不成问题的问题》里的职场老混子。
被电影改编而名声大噪的《不成问题的问题》还是有点不舒服,因为里面直白的“XXX觉得”“XXX认为”有点多了。
但最喜欢的一篇却是《断魂枪》。生动演绎了什么是江湖越老胆子越小。
仅就这本书,莫名其妙的删掉了最重要的一篇《蝉》。买这书就是为了孩子的新课标阅读,但是所谓新课标你又不知道考点是什么。
拿到卷子以后,翻着书找都找不到答案,这书还要来干嘛?
更何况所谓导读在我看来就是过度解读,无比难受。
斯诺擅长写人。毛泽东,贺龙,彭德怀,胡金魁,林伯渠,徐特立,朱德等人在他的笔下都有血有肉。
同时他又很有站队的敏感性。张闻天只字未提,博古、肖克只有寥寥数笔,红军根据地为啥还有个“西南局”被选择性地割离了。仅在文末给李德说了几句话。
字里行间的一些细节还是能够窥豹的。
刚到延安时,第一印象里有一句,他们似乎不太在乎普通人的生死。随后又补了一句,也不太在乎自己的生死。
写长征,过草地,对于不肯配合卖粮食的藏民,作者鸡贼地采用春秋笔法引用了毛泽东的话:“这是我们唯一亏欠藏民的,以后要尽力补偿。”
写苏区禁烟,是(当时的)八项注意之一。却似乎全然忘却了,第三章他写毛泽东几乎烟不离手。
总之这还是相当有趣的书,但不适合中二的小朋友们配合现行的历史课本上来就读。对当时的历史有一定了解之后,把它当作一家之言还是很棒的。
这本书不好的地方在于,青少版几乎把照片删光了。
之前不知道王冶萍出访的时候为什么总缩个脖子,读此书之后才知道,王是长者相濡以沫的没有血缘关系的小表妹;王颈椎一直有病,长者接受采访时说:“我要是不扶着她,她一步都走不了。”
所以呢,看看一代们人均一个机要秘书;看看二代们人均离婚,人品差别立显。
缺点是与俄罗斯的交易以及对某组织的雷霆手段,语焉不怎么详。
缺点是煽情有些多。结尾节奏感下来了,有些不爽。
猪崽子这个不合时宜的人,轻信的普通人。
译本不好,西蒙之死、蝇王幻觉,以及最后的结局都像缺少了关键的描写。
太多的官样文章,读来的感觉就是:“这还要你说?”
作者创作的时候只有二十岁上下,应该读过一些书,但是写作经验无比匮乏。一些描写和叙事的文字水平尚可,但不断跳跃的插叙所形成时间线和大量无意义的人物,实在称不上什么好的阅读体验。
兼职风格杂糅的厉害,什么反特、侦破、惊悚、香艳,甚至还有特异功能,能搞的都搞上了,我毫不怀疑,在创作者眼里,反特只是一只大筐,他只是想把自己的那点学识全部卖弄出来,这是典型的中学生风格。甚至我还看到了当下网络小说水字数用的“抄百科”式写法。可真难为了当年那些一个字一个字手抄的叔叔大爷们,辛辛苦苦抄这种乐色。
开篇就是大连,可惜作者那时应该根本没来过大连,哪儿哪儿都对不上。老虎滩哪里有西门啊,广州街又是什么鬼地方啊。不熟悉的地点,还是不要用的好。
但是中间的几篇有些乏味。
可能是因为我不是特别喜欢现实跟想象杂糅的写法吧。
里面有句矫情的话颇有同感:You are my fucking sunshine.
两大严重问题:
第一是标题党严重。比如“古人是怎样避孕的”,东扯西扯一堆影视剧,最后得出结论:古人不怎么会避孕,只会堕胎。这tm也太走近科学了吧。
第二是时间线混乱。同一题目从来不肯从先秦写到清朝,要么截取一个朝代,要么大段跳跃,反正就是给“你学到了,但只学了一丢丢的感觉。”
明线是姑姑的救赎,暗线却是强者对弱者的欺凌。无论万心、万足、袁腮、肖下唇,都在利用自己的地位,去欺凌弱者。
受害的是一个个普通女性。王仁美、王胆、陈眉。
夹杂书信,在我看来是不必要的,而最后一幕的剧本,有点乱,不喜欢。
现在网上攻讦莫言的人,可能根本没读过他的这本书,否则直接早把文革的部分摔他脸上当罪证了。
作者不停地给主角一家堆积苦难,无论是施加苦难的人还是主角一家,性格都缺少变化,行为动机也不充分。主角4岁什么样,14岁仍旧什么样。二哥小时候冲动惹祸,长大了仍旧冲动惹祸。再便是爱用工具人,想写主角徒步讨饭回家,就突然蹦出一个被送人的舅舅,想让他生场大病,就忽然出现一个江湖神医。已经出场的人物也没什么延续性,没亲戚的大伯把主角鸡鸡烧了,竟然啥后续也没有,直到包产到户的时候才又跳出来捣乱,真不是成熟作家作品应有的样子。
腰封上说本书媲美《平凡的世界》,的确是一样的差劲啊。
作为刑法专家,他所重视的一直是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可以看出,他心目中的法律是有一种样子的,而且不是现在的样子。
只不过罗老师写作时有大量引用名人观点的习惯,这让我很不习惯。
以后长个心眼儿,看到某地的传说,先想想为什么会这么编,可能就会少上点“来都来了”的当。
最后面的风水传说可能是涉及到施先生的专业范围了,理论多,故事少,反而没前面带劲。
另他也太喜欢配图了,这其实不是个好习惯。
本格派、社会派和作者所自称的“硬汉派”都沾了点,紧张悬疑的氛围是足够的。
作者蔡骏喜欢家牢骚评论,他的这种发癫的方式还挺对我胃口的。
缺点是犯罪手法还是糙了些,并不是非常巧妙的局。
第一是,作家的作品,不都好,也不可能都不好。无论鲁迅、老舍,还是他本人。
第二是,作家最好的作品,永远存在于他的脑子里,写出来,便逊色了几分。就像他说的,他能描述一把刀,但很难描述好凛冽的刀光。由此类推,书到漫画,又递减了;漫画到动画、影视更加递减;这便是我喜欢文字和漫画胜过动画及电视剧的原因。
中间几篇序,不怎么有趣。
后面几篇关于电影和写作的访谈,应该是2010年前后的。觉得王朔作为电影人,对于市场的认知上限和下限波动太大,故而这些年快淡出电影圈了。
只有《高渐离》一篇不错。
封面很有设计感,表扬。但这书卖48块是真不值。
写这傻逼序的谁啊?
缺点是太喜欢引佛经。
写出了苏东坡的随遇而安。我不知道苏轼是否真的随遇而安,但在书中他就是一个赤子之心的长髯老汉。
很多人批评了林语堂对于王安石的诋毁。我并不以为然。毕竟林语堂的看法,与毛泽东的“王安石并不周知社会”还挺类似的。我也不想研究历史,更不想研究王安石这个人,只是想,中学课本上把变法失败归因于“触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是大大的不妥的,很可能是单一化归因的谬误。可能有人是反对他的具体实施细则,可能有人是单纯讨厌这个装逼犯,可能有人是真心同情百姓,可能有人是跟着老爹不得不反对。
林语堂写苏轼的侧重点还是他的政治生涯,这当然很正确,但这些不新鲜。苏东坡爱说话,自然也容易被抓小辫子。彼时彼刻正如此时此刻,国人千年以来也忘不了文字狱的初心。
反正这书挺好看的。
作者搜集了大量资料,论证水浒的故事原型和人物原型。
第一部分对我来说大开眼界,从水浒传反向了解了杨幺起义。
第二段则太扯了。从一位明代的吴姓读书人的千字读书笔记,导出有一份“吴本”水浒传。然后就恶心了:因为武松打虎智深坐化的故事很精彩,而吴某人的读书笔记里没提到这些片段,所以“吴本”水浒里没有这些内容。进而推出今本水浒的武松打虎不是从吴本抄的。这根本没有逻辑啊!
后面就零碎一些,大概是说哪些人物或故事借鉴自哪些小说、戏剧或者历史。有的有道理,有的瞎扯的成分更多,还是逻辑能力堪忧。
总之,作者菌你有这时间干点啥不好。
对于早期春晚的评价有些意思,颇有些对于相声创作遭遇的大环境的抱怨。这抱怨声音又小,显得特别小心翼翼,生怕触碰了领导忌讳的样子。
老先生的画风亲民,民国版的水墨写生,很惬意。生活里总少不了小女仆和猫,以及,民国的时候大夏天都穿着长衫?
每季卷首的散文质朴真诚。写冬天过节的一篇里,他说那时嘉兴的元宵节已经是“聊以应名”而已。而当下的大大小小的节,更是没有一个不是聊以应名的了。
缺点是注解的词有些莫名其妙。
虽然很长,但有营养的部分却不多。路遥喜欢写各路人物的心理活动,喜欢加突兀的评论用于转场,却不擅长描写任何细节。你一部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说,却只在第一部喂了一次不到100字的猪,第二部写了两次每次不到100字的抢种和除草,然后就没了。孙少安办砖厂这个主要剧情简直太失败了。总结起来就是办砖窑,赚了,贷款扩大生产,赔了,借钱又干,赚了。除了赔钱说了一句原因以外,其余原材料、燃料、运输、销售、组织人事等等一个字都没写。就仿佛随便把一个人放到砖厂厂长的位置上,就能赚钱。唠这些废嗑有意思吗?第三部井下挖煤的细节上来了,便也比前两部可读性提高不少。
平凡的世界?裙带的世界吧。最受不了的是书中充斥的一股“官迷”味儿。跟主人公一家来往的,不是这什么长就是那什么书记。主角两兄弟确实够努力,但他们办事更多靠的是找关系和机械降神,跟他们的努力和守望没多少关系。姐夫闯祸了,找小相好的,用地委书记的路子给压下来;毕业了没工作,一向不对路子的二叔利用大队副书记的身份给安排个村办教师;进城打工没活干,被个村长捡走,还给解决了城市户口;又没工作了,小女朋友假借地委书记老爹的名义安排到矿上上班——这一切跟孙少安孙少平是否奋发是否坚韧可以说半毛钱关系也没有。
金波这个人物,还是可圈可点的。
大姐孙兰花是文盲,嫁个二流子;孙少安读小学,找了个青梅竹马田润叶,田润叶的爹是大队书记;孙少平读中学,找了个青梅竹马田晓霞,田晓霞的爹是地委书记,后来是省会城市书记;孙香兰读大学,找了个男朋友吴仲平,吴仲平的爹是省委副书记。“读书改变命运”这件事被你们老孙家懂完了!
观察一下清末有哪些流行的错别字倒也有趣。
一个名叫李得胜的兵痞和同伙抢了老乡一口猪,抓了他们儿子当壮丁。张爱玲一定是故意的。
除了图片就是微博上的彩虹屁留言,编辑要脑子何用!
15分钟翻完。
因而侦破手段也很单一,就是查DNA,查身份,排查走访,分析社会关系那些。
所以整体比较平淡。但转念一想,刑侦其实是个体力活。
唯惜数量不少的故事现在看来没那么怪。
注释如果稍微加个20%就更好了。
津巴布韦的白人农场主遭遇到相似命运。罗伯特·穆加贝的政府没收了他们的土地,理由是将土地重新分配给贫穷的黑人,他们在前殖民统治和少数白人统治下一无所有。实际情况与此大相径庭。土地终究还是聚集到了穆加贝的党羽们手上,他们当中没有哪个是农民。
确实,太平天国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所以孔子是错的。
秦始皇代表地主阶级,封建社会替代奴隶社会是进步的,所以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对的。
法家反对儒家,儒家是错的,所以法家是对的。
孔子提倡仁,老蒋也提倡仁,孔子是错的,所以老蒋是错的。
刘少奇鼓吹“以德报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是错的,所以刘少奇是错的。
孔子认为改变世界的是圣人,林彪提出超天才,孔子是错的,所以林彪是错的。
司马光代表旧地主儒家,王安石是法家,法家是对的,儒家是错的,所以王安石是对的。
鲁迅反对三纲五常,所以鲁迅是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
农民起义是对的,王阳明曾国藩镇压农民起义,是错的。它们是儒家的代表,所以儒家是错的。
反正是充斥着各种简单粗暴的“四条腿好,两条腿坏”式的归纳和演绎。
如果世界这么简单的话,用一枚硬币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了,还要什么几核多少位的CPU啊。还要什么光刻机啊。
要不我们程序员这个行业,杠精多,反贼多呢。我们的判断条件,除了bool,还有enum,还有int,还有不能直接用等号的float,还有它们之间的与或非,还有括号来约束判断顺序……
不过……
历代的剥削阶级在他们没有得势的时候,并不看重孔子,有时甚至可以骂孔子,但一旦取得了统治地位,他们就往往求助于孔子的亡灵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对苏联对斯大林对共产主义有多么厌恶。老爷子晚年学会了上网。可惜还是早走了10年,否则真想看他跟现在的年轻人对线啊。
分低因为电子版排版混乱。
女主的身份一开始就很明显,翻四辈的故事恐怖和悬疑程度都有所欠缺。
还是把自己置身于共同体里而进行表达,不太超脱。
画非常棒,简约真切,而且充斥着日式猥琐流。文字差点,毕竟文字作者只是个牙科医院的寄生虫专家。
法医手段上,中规中矩,但感觉挺真实。像分析毒药,花粉证据之类。
写到后面手法上有些单调,陷入坏人就在出场人物中的桎梏。3000字不到就能猜到凶手的阅读体验是不大好的。
夹枪带棒地讽刺系统内的领导,挺过瘾。
吃人肉那个故事有些刻意的恶趣味了。
把当下常见的市井骗术拆解的相当透彻,不仅是农民工,对于见识没那么丰富的毕业学生、海归高知、要转行的知识分子,都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前两章的街头骗术和求职骗术特别到位,能遇到的情况应讲尽讲;然后的短信骗局、婚介骗局、求医骗局也都不错。消费骗局一章有些冗长。窃以为说说商家手段就可以了,没必要具体罗列如何分辨红酒如何分辨母猪肉。
可惜是写成18年了,电话方面的诈骗已经很少出现,而老鼠仓、赌球、电信诈骗的内容又推陈出新。如果能与时俱进,改个书名出新版,高低要给家里的老人小孩都买一本。
这是一本俗气又无聊的书,谈的都是些鸡毛蒜皮,胡思乱想,但是,或许你会觉得它很有趣。因为有时候,你也和那些说它有趣的人一样,是个俗气又无聊的人,对不对?
主人公团队一直在忙于防疫,但正如加缪在文中说的,鼠疫的消退跟他们的工作也根本没什么关系。我甚至觉得后半段安排塔鲁染上鼠疫过于刻意了。
收尾倒是极好。
“说说看,大夫,他们要建造一座鼠疫死难者纪念碑,这是真的吗?”
“报上这样报道。造一座石碑,或者一块纪念碑。”
“我早就断定了。还会有人发表演说。”
老人大笑,笑得喘不上来气儿。
“我在这儿就听得见他们说:‘我们这些死者……’回头他们就去大吃大喝。”
鹭鶿!鹭鶿!
你自从哪儿飞来?
你要向哪儿飞去?
你在空中画了一个椭圆,
突然飞下海里,
你又飞向空中去。
你突然又飞下海里,
你又飞向空中去。
再比如这个。这不就是中杯大杯超大杯吗?
一个,两个,三个,三个金字塔的尖端
排列在尼罗河畔——是否是尼罗河畔?——
一个高,一个低,一个最低
你的儒家思想就是虚伪的,你的道德仁义就是空洞的,你朱元璋的大明律就是局促的。改良没有出路。帝国也没有出路。
可悲的圆。
人物设计的也不好。主人公的转变缺少契机,女主写着写着没戏份了。其余配角工具性过于明显。也就一个和尚还行。
这样的书敢卖49.8,现在的出版社真是该死啊!
五代真是个遍地草头王的吃人时代。
宋祖真的厉害吗?未必,可能天下人只是打累了打怕了吧。
写了各个国家的问题:英国的区域自治问题,法国的教育问题,德国的东西德不平衡和移民问题……当读到英国工党因为放弃社会主义主张而赢得大选的时候,颇为吃惊。
尼日利亚作为非洲最大的经济体,竟然是这个熊样。再联系到百年前的黑奴贸易,更多的是国王和酋长们自己抓来卖给白人的,所以现在的非洲兄弟,不过是换了个头衔罢了。
对俄罗斯和前苏联的谴责不遗余力。似乎是把屎盆子扣在叶利钦身上。批评普京修宪的时候,列了个世界上主要国家领导人的任期表。
卡尔·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消灭了阶级差别以后,国家将“消亡”。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持相反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需要更多的国家权力和一个更加庞大的官僚机构。马克思错了;韦伯是对的。苏联的官僚机构成为一个怪物,大约有1800万认管理着苏联生活的每一个刚面。官僚化(bureaucratization)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苏联公务员在工作上是迟缓的、勉强胜任的、没有弹性的、漠视效率的、腐败的,并对除了来自X的高级官员外的批评一概不顾。这种官僚机构部分源自于苏联建立之初。
读到的版本是把删掉的东大部分加了回来。不过作者显然对东大一无所知,前面所有的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详细解释了他们的议会制度。却对东大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自信只字未提。半吊子嘛!不过对于民族主义的警告倒是很有先见之明,十年弹指一挥间,言犹在耳。
警察被写得奇蠢无比,72万字的长篇,女主和她的助手没有一件案子是推理正确的。而且完全不讲究证据链和人物关系,没有任何询问和审问的技巧,就只沉迷于破解一个又一个的密室。
从头到尾啊,实在是太单调了。时不时的自我陶醉和与闺蜜的勾心斗角真是不合时宜。
好就好在不讲逻辑的对于奇诡的追求。比较喜欢《猫》。
二百五这个人物比较失败。
结尾不好,但也没有写下去的必要了。
模糊的个体记忆会跟你说:“我的邻居XXX死了”、“1946年立功得的100万金圆券,在1948年的长春只能买3两高粱。”、“XXX追着空投粮食的飞机,被粮袋砸死了”。
“正确的集体记忆”并不是华大妈的发明,她只是说出了一个既定的事实。所以这本书甫一出版就被封禁实在太正常了,因为写了太多太多的个体记忆——写了林彪的指挥和林毛之间的争执与互相妥协,写了罗荣恒和稀泥的手腕,写了蒋介石的犹豫和强硬,写了蒋经国的虎头蛇尾,写了吴黄李邱的赫赫战功,写了双方抓壮丁,写了国军的派系斗争,写了共军抢攻和抢战利品,写了双方埋在战场上的民夫,写了被俘又被救回来后的里外不是人,写了双方对得不到也不能让对方得到的对工业基础的破坏,写了冬天强行渡河被冻得下半身瘫痪的女兵,写了深入敌后时要带的硬通货中包括烟土。
故此哪怕是在风气最开放的八十年代,也不行。
你只需要知道四平有个解放纪念塔就够了;如果你了解到塔的四面曾经有4个人的题字,也还凑合;但如果你去深究这4个人是谁,为什么把他们的字给铲掉了,对不起,你的问题太多了。
正确与真实,群体与个体,肉食者与底层。
这本书究竟好不好?那却决于读者身处于什么位置。而且典型的“报告文学”式写法,实在有太多夸张的成分了,每段读完都要先在脑子里挤挤水才行。
于先生认为应该推广基层自治,成立基层组织。开玩笑,你看村民基层选举这事儿,这十几年来还提吗?
总之非常不值。
番外的快递员的故事很好。
作为课文的范进中举固然写得不错,但更令我动容的是,范进的老娘因为太高兴,“呛了一口痰”,嘎了,然后范进还没上任就在家里丁忧。可惜教科书篇幅有限,不然把这一段加上更有意义。
另一个课本里出现的严监生,被马铁丁先生当作吝啬鬼的代表,则有些冤枉。严监生是吝啬不假,但这不是他的主要性格,他的钱都用在给他大哥严贡生填坑,以及讨好两个舅哥身上。两个舅哥光拿钱不办事,不能保护严监生身后的孤儿寡妇,严贡生直接黑掉兄弟的家产,这才是作者想反应的读书人本色。
其余人物里,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走向堕落的匡超人、李代桃僵的假牛布衣和散财童子杜少卿。尤其杜少卿是后半部的主角,作者似乎对他的豪爽仗义非常赞赏,在我看来就是手太松,正常发展这人早就该潦倒饿死了。
不知是是否是我的错觉,觉得本书的前半部分人物比较生动,后半部分有些流俗,什么遇到老虎和行军打仗的故事,有些放飞了。
全书的结尾非常突兀,倒数第二章甚至有点撂挑子的意味。最后一章根本没啥意思。唯一的优点就是,这部书有个结尾。
这种白话文小说,如果没有有趣的故事做支撑,读着读着就累了。这方面还需要加强锻炼。
下面是本年度补完的漫画。只为弥补少年时代的遗憾,不评价。有兴趣的单独讨论。加这项只是为了显着多……
看前面书籍列表感觉哇,大致读的书都很深刻
然后翻到后面漫画……
我也就不羞耻了。
毕竟我今年看完了圣斗士冥王篇。
别提了,今年漫画搞了坨大的。《死神》78本,耽误了好多事。
圣斗士你是先看的动画吧。漫画的话冥王篇1993年就趁热追完了。我的意思是圣斗士当时太热了,十二宫篇、海皇篇和冥王篇漫画是连着出的,没道理光看了前面没看后面。
我笔误了,不是《冥王篇》,是《冥王神话》。
哦那个就没什么兴趣了。其实老车自己的冥王篇就已经很乏味了,然后这种代工版怎么看都像卖情怀骗钱。
其实我也看得很艰难,每次看半本书就睡着了。
阅读量够大,读书笔记写的够详细。顺便请教下,后面每本书的小结都是手工整理的吗?排版格式不错,也很有耐心。
带图片那个地方是我自己写的类豆瓣插件,后台直接管理阅读记录,前台统一格式表示。我的github上有源码。
这个插件好,会写代码首先解决了自己的需求,领先我们一大步。
某瓣后来打个分也要求实名制,实在忍不了。
我天,看了这么多书,我2024年看了0本。
省得记了,也挺好。
惭愧,汗颜
看介绍的基本诡异故事的有意思,找时间看看(不知道猴年马月)
一到年底各大APP就忙着给我做总结,什么相识多久啦,花了多少钱啦,跑了多少路啦,我自己最烦的就是做总结。
我不反对它们做总结,我反对没过完年就做总结。所以我的读书记录和观影记录都是在最后一天确定不会再增加了才发。印象最深的是那年老美12月30号把萨达姆给毙了,专治各种提前出炉的年度十大新闻。
看了你的总结我标记了五本书,平凡的世界我终于决定不看了.
另外问个问题,你媳妇是因为你比较搞笑才跟你的嘛?
再问个问题,这么多书的评价你都是临时想的还是以前记的笔记?我读过的书要是不当场记笔记到年底可能得想想我到底读没读过了
1)并不是,我媳妇是图我人老实,有稳定的工作。介绍人是她同学,我同事。
2)每看完一本标记一下,跟某瓣一样。因为抵制网络实名制,我把某瓣的账户注销了。又不想每次读完一本书就发一篇读书笔记,有很多书也不值得单独发一篇,所以就每年年底一次性发一篇。
不错。借鉴。
俺看了微信阅读也总结了。303天读了60本。读完36本。继续努力。
不错。我手动总结,一个重要原因是看不起腾讯。
我有一个朋友同样鄙视腾讯,他没开通微信支付,导致那次支付宝倒账
你这每年的量都大得惊人,生活真是多彩。我这一年一本新书新学问都没看,就跟去年一样,去年我甚至还买了几本新书,结果到现在连包装都没拆,落灰满2年。我的文学素养大概多少年前就已经停滞不前了。我倒是把鲁迅的几篇文章重新读了几次,开始了我的固执己见不思进取了。
《一只绣花鞋》,当年家里没有电视时,就只能听收音机,就有播过好几次,真的是那种水平像初中生写出来的玩意,但是,当时能听广播的,或者是上一辈能识字看小说的,基本上都是小初文化,看到这玩意当然觉得就顶天了。广播不仅播《一只绣花鞋》,还播《午夜凶铃》,开头还挺有意思,但是中间断了几天之后发现整个世界观都变了,啥玩意这么跳跃。今天专门搜了一下,发现午夜凶铃个屁,播的其实是《环界》,只是这名字不够吓人,在广播里改成午夜凶铃了。
《平凡的世界》我个人觉得就是狗屎,跟《平田的世界》放一桌我觉得可以。
我的量跟那些书虫朋友没法比,而且娱乐性的东西占得多,不上不下吧。也不跟他们比,只跟自己比。主要还是我老婆有单位的购书卡要消化,每年都要买几十本实体书。我一年才能看20多本,越攒越多。
我几乎只在初三高三两年听广播,那时候还不流行读小说,只有单田芳袁阔成,要不就是都市情感类话聊节目。上大一之后没续上,因为沈阳到了深夜广播里只有治病卖药节目。有的女生追“张震讲鬼故事”,但是那个栏目是在上午和晚饭时间。
搜了一下《平田的世界》,奇怪的知识增加了。日和火的时候我好像在出差,后来补了个开头也没觉得有趣。
购书卡,怎么感觉你这是公费看书。
我听广播也是迫不得已。没磁带就只能听广播,以至于小时候都自己记住时间什么时候调地方台什么时候调中央广播电台了。小说广播没少听,最有印象的还是个啥「男厂长破产然后出轨然后带宽炒股熊市牛市婚外孕最后终于把自己送进去了」的玩意。
日和火起来基本还是那几年的 低配家庭电脑大降价+视频网站兴起+无聊的大学生太多+注入了感情的搞笑中文配音 这一大堆因素混在一起。连续看其实啥意思都没有,超无聊,但是偶然看到一集,基本就是个性鲜明的「脑残片」,此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脑残,就跟现在小孩喜欢看《马桶人》一样。
博主博览群书,一年时间读了这么多,还精确到页数,厉害!
我看的页数都没你看的本数多。😓不过一年下来刷的短视频倒是不少。😂
阅读之路丰富多彩!
好几年没读啥正经书了。每天上班班途中倒是读了不少玄幻小说。
前十几年我也是上下班刷某点,后来觉得这帮写手的想象力越来越乏味,才改成看正经一些的书。但是其实现在的一些实体刑侦类小说也是先在网站连载的,水平也良莠不齐。
你看的书目,真是五花八门。竟然还有《农民进城防骗手册》这种我一看书名就会跳过的。乍一看你这个红星照耀中国(青少版)封面是一样的,细一看,果然和我这本少了一行字“五十余幅珍贵历史照片”。
看闲书嘛,我从来也不图能从书中学到什么,能有一点点触动或者增加些谈资就是锦上添花,否则只是为了杀时间。真正用的什么《Linux驱动开发》,我也不会往这里放,那不叫看书,叫谋生。
让我感到不好意思,我的读书记录写的太简单了,哈哈哈。
学习了。
有啥不好意思的,你的阅读量已经令我很羡慕了。